勇士今年休賽期的情況,可謂是史上獨一份了。
各支球隊的訓練營都即將開始,季前賽也近在咫尺,但現(xiàn)在勇士官方陣容依然只有9份正式合同以及一個雙向合同。這十個人分別是:
庫里、巴特勒、追夢格林、穆迪、希爾德、波杰姆斯基、桑托斯、TJD、波斯特、杰克遜-羅(雙向)。理論上,勇士還可以簽六份正式合同和兩份雙向合同,給球隊補充八個人。
但眾所周知因為和庫明加的拉扯,勇士不得不一直拖到了現(xiàn)在。因為一旦動用了薪資空間簽其他人,其他球隊就可以給庫明加開出一個勇士無法匹配的報價,勇士就會白白流失庫明加。
關于庫明加的問題,這個休賽期我已經說過太多次了。目前來看庫明加還是無法和勇士達成一致,最終簽資質報價的可能性更大,還有幾天就是最后截止日,應該快出結果了。
不過在今天,勇士正式和幾位早就談好的自由球員達成了口頭協(xié)議。據Shams報道,霍福德、小佩頓、梅爾頓都和勇士達成了口頭協(xié)議,此外勇士還簽下了今年的次輪秀威爾-理查德簽下4年合同,前2年完全保障。雙向合同簽了今年的52號秀圖希。
這三位老早就談好了,但總是有人擔心會中途反悔,不過在達成口頭協(xié)議之后,這件事基本上就板上釘釘了,畢竟不是每個球員都像小喬丹那樣不守信譽。
現(xiàn)在勇士大名單上已經有13人,如果再加上潛在簽約的賽斯-庫里以及最終接受資質報價的庫明加,勇士15人大名單就滿了。在保留了上賽季核心框架的前提下,勇士最終補強了霍福德和梅爾頓等人,肯定算是補強了。
可以確定的是,39歲的霍福德將成為勇士新賽季的首發(fā)中鋒,這也是霍福德加盟勇士的條件之一。在凱爾特人最后一季,霍福德打了60場比賽,場均能得到9分6.2籃板2.1助攻,三分命中率36.3%。
到了季后賽,霍福德的作用同樣不小,場均31.6分鐘,能夠得到8分6籃板1.8助攻1.3蓋帽,投籃命中率47.2%,三分命中率40%。都說詹姆斯返老還童,霍福德對抗時間老人的能力也在被人低估。
我一直覺得霍福德會在凱爾特人退役,但他如今在生涯末期更換門庭,無疑是覺得自己的油箱里還有不少燃料,自己還能配得上更重要的角色。當然,凱爾特人只想給霍福德一份底薪也是原因之一。
勇士和霍福德最終的簽約金額還沒定,如果庫明加最終簽資質報價,那霍福德拿的會更多。可以確定的是,勇士一定是給了霍福德一份很有誠意的報價,甚至是多年合同。
霍福德的球風,和勇士的體系一直都是很適配的。他在外線投射的能力并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下滑,反倒有些越老越妖的趨勢,季后賽四成的三分命中率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霍福德在弧頂的策應能力,和追夢完全可以形成弧頂的雙威脅,勇士的進攻空間將會無比廣闊。與此同時,霍福德的換防能力,也非常符合勇士防守的理念,最起碼要比波斯特和TJD靠譜。
當然隱患自然是霍福德的年紀,勇士現(xiàn)在確定的四人首發(fā)陣容,庫里已經37歲,追夢35歲、巴特勒36歲、霍福德39歲,四位首發(fā)合計147歲,平均年齡36.75歲。你能想象,追夢在一支球隊的首發(fā)陣容里,竟然是第二年輕的嗎?
小佩頓回到勇士當然在情理之中,放眼全聯(lián)盟,只有勇士能給小佩頓那么多的機會,也只有科爾能把小佩頓用好。后衛(wèi)的身材內線的用法,小佩頓的空切總會給人驚喜,當然他的三分偶爾能投一投。
梅爾頓的重新簽約對于勇士來說也是不可忽視的補強,上賽季梅爾頓在勇士只打了6場比賽就重傷最終離隊。但這6場比賽,充分體現(xiàn)了他和勇士的適配性,沒記錯的話這幾場比賽勇士的防守很好,梅爾頓自己場均10.3分3.3籃板2.8助攻1.2搶斷。
如果算上賽斯-庫里,勇士的外線投射能力進一步補強,小庫里生涯的三分命中率甚至比他哥還要高。哥倆能在生涯末期在一起打球,也算是一段佳話。
從上賽季的巴特勒,到下賽季的霍福德,勇士的管理層已經在盡力幫助庫里在生涯末期依舊開啟爭冠的窗口。對于即將開啟的第十七個賽季,庫里說:
“下賽季就是我的第17個賽季了,我真的相信自己還能打出巔峰表現(xiàn),并且在更高層級的比賽里贏球。”
連簽五人,勇士的休賽期終于開始了
亞洲第一!廣東女籃狂屠日本隊28分,鄭薇一戰(zhàn)為自己正名!
連續(xù)簽約5人,大名單終于湊齊!NBA最老球隊,你們確定要爭冠么?
詐騙?庫明加被曝造假!勇士狂簽人!終于!
揚眉吐氣,廣東隊28分大勝日本奪冠,超級前鋒打爆小日子太給力
中國女籃13分慘敗日本,連輸兩次不能忍,創(chuàng)第二差成績太丟人
鄭薇率隊28分大勝日本隊!戰(zhàn)術布局碾壓宮魯鳴,兩將或重返國家隊
A級簽約!霍福德的加盟,能給勇士帶來什么?
上海主帥:盡可能開發(fā)張鎮(zhèn)麟個人能力,他的持球和助攻都不錯
遼寧隊大勝北控,楊鳴收兩好兩壞消息,超級前鋒又被用廢太無語
許利民:曾凡博是否回來決定第三名外援,新賽季目標是總冠軍
王哲林:15年賽季報銷后身體跟不上NBA強度,錯過了機會